病本篇第二十五(三)(2 / 4)

,永远除不了根。”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岐伯啊,你这比喻打得真到位,朕算是明白了。那咱再聊聊,这病发而有余,又是咋回事?”

岐伯微微一笑:“这病发而有余啊,说的就是病情比较严重,症状比较明显的时候。这时候呢,咱们更不能被表面的症状给迷惑了,得深挖细究,找到那病根子。就好比一个人得了重感冒,发烧、咳嗽、流鼻涕,这些都是标,是表面症状。但你要是只给他吃退烧药、止咳药,不去治他那风寒入体的病根子,那他这感冒啊,反复发作,好不利索。”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对对对,朕明白了!那咱中医治病,就是得先找到那病根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后再去处理那些表面的症状,对吧?”

岐伯连连点头:“皇上圣明!正是如此。不过呢,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咱们中医啊,得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找到那病根子。这就好像侦探破案,你得收集线索,分析案情,才能找到真凶。所以啊,咱们中医看病,得有耐心,有细心,还得有经验,不然啊,很容易就被那表面的症状给迷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黄帝再次问岐伯:“岐伯啊,我听说有种情况叫做‘病发而不足’,这是啥意思?还有啊,什么是‘标而本之’?为啥要先治标,后治本呢?这听起来好复杂啊,我的脑子都快不够用了!”

岐伯一听,心里暗笑,这黄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在医学面前,也是个十足的小学生嘛。于是,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讲解。

“黄帝大人啊,您这问题问得好!咱们先来聊聊‘病发而不足’。想象一下,您要是饿了几天没吃饭,是不是感觉全身无力,连走路都飘飘欲仙了?这就是典型的‘病发而不足’,也就是说,身体因为某些原因,正气不足了,病邪就趁机而入,搞得咱们身体不适。”

黄帝一听,连忙点头:“对对对,我有过这种感觉,饿极了的时候,连看美女都提不起劲来!”

岐伯忍住笑,继续道:“那‘标而本之’呢,咱们可以把病看作是一棵树。树的根,就是病的本,也就是病根所在;而树的枝叶,就是病的标,是病的外在表现。比如说,您要是感冒了,流鼻涕、打喷嚏是标,而身体受寒、正气不足才是本。”

黄帝挠挠头:“这么说来,我得先把鼻涕擦干净,再去找病的根儿?”

岐伯哈哈一笑:“黄帝真是聪明绝顶!不过,咱们说的‘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可不是让您先擦鼻涕再治病。而是说,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比如病势凶猛,患者情况危急,咱们得先稳住病情,别让病情恶化,这就相当于先给树剪剪枝叶,让它别挡道儿。等病情稳定了,再慢慢找病根,彻底治愈,这就叫‘后治其本’。”

黄帝若有所思:“哦,原来是这样!那举个例子呢?”

岐伯想了想,说:“比如,有个人得了急性肠炎,拉肚子拉得都快脱水了。这时候,咱们得先给他补液,稳住病情,这就是治标。等他不拉了,再慢慢调理脾胃,找出拉肚子的原因,比如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还是脾胃本身太弱,这就是治本。如果一开始就忙着找原因,不先止泻,那人可能早就拉虚脱了,对吧?”

黄帝一拍大腿:“妙哉!岐伯,您这解释真是太接地气了!我这下算是明白了!”

岐伯笑眯眯地看着黄帝,心想:这黄帝虽然平时一本正经,但学起东西来,还是挺有幽默感的嘛。

于是,岐伯又补充了几句:“其实啊,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咱们在治疗时,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先治标,后治本’的原则。有时候,标本兼治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找到那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