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架飞往加州的飞机上,一位中年男子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目光凝视着窗外的白云。
他的思绪渐渐飘远,开始思考起自己即将拍摄的影片。
这部影片,他暂时给它取名为《低俗小说》。
为了创作这个剧本,他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花费了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精心构思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对白。
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他特意前往阿姆斯特丹,在那里租下了一间僻静的房子。
在这三个月里,他几乎与世隔绝,每天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奋笔疾书。
他的初稿写满了十几本学校笔记本,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难以辨认的手写体。
这些字迹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映射,充满了激情与狂热。
然而,要将这些初稿转化为可拍摄的剧本并非易事。
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好友,琳达·陈。
琳达不仅是他的朋友,更是他的得力助手。
当琳达将整理好的稿件交给他时,忍不住打趣:“嗨,昆汀,这些初稿看起来简直就像是疯子的日记啊!平均每页竟然有 9000 多个语法错误!”
尽管琳达的话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稿的凌乱和粗糙。
不过,这并没有让昆汀感到沮丧,反而让他更加坚信,只要经过精心打磨,这部作品一定能够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昆汀·塔伦蒂诺从回忆中回过神来,他自己都不禁为自己的经历感到惊讶,他竟然会走上导演这条路。
回想起高中时代的他,那时的昆汀·塔伦蒂诺一心只想成为一名方法派演员。
然而,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由于家庭原因,他不得不从阿姆斯特丹中学退学。
尽管如此,昆汀·塔伦蒂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继父的支持下,他来到了当地一家名为詹姆斯·贝斯特(James Best)的电影公司,开始学习表演。
然而,他在贝斯特公司的经历却远非一帆风顺。
昆汀·塔伦蒂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一个表演天才”,对于教他表演的老师,他常常指手画脚。
他总能敏锐地指出老师在表演时的失误,这使得他在学校里并不受欢迎。同学们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漠,甚至有些敌意。
时间来到了1984年,此时的昆汀·塔伦蒂诺已经21岁了。
他渐渐意识到,在贝斯特公司他似乎已经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而且也没有人愿意推荐他去参演电影。
面对这样的现实,昆汀·塔伦蒂诺毅然决定离开这家公司。
他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踏上了前往曼哈顿的旅程。
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份在“影音档案馆”音像店做营业员的工作。
虽然这份工作与他的演员梦想相去甚远,但至少能让他维持生计,同时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电影作品。
在音像店打工的那段日子,昆汀·塔伦蒂诺仿佛置身于电影的海洋。
他如饥似渴地观看了大量的西部片和香江电影,沉浸在那些充满激情与故事的影像世界中。
而在这家音像店里,还有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人——罗杰·阿瓦里。
阿瓦里是一名业余作家,他和昆汀一样对电影充满热爱。
他们常常一起值夜班,在寂静的夜晚,两人尽情地倾谈着彼此的电影梦想。
阿瓦里对电影的见解深刻而独到,他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昆汀在电影之路上前行的道路。
在与阿瓦里的交流中,昆汀逐渐对导演技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
于是,昆汀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写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