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鱼水的(3 / 5)

镇,重修了听雪楼,将天文馆改成了医馆,继续行医救人。他们在江南的烟雨间,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第五章 此生共白头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萧玦和沈清辞都已白发苍苍,却依旧相濡以沫,恩爱如初。他们的医馆声名远扬,救治了无数百姓。每到下雪天,他们都会携手登上听雪楼,赏雪、品茶、回忆往昔。

这日,江南又下起了雪。萧玦牵着沈清辞的手,站在听雪楼前,望着漫天飞雪,轻声道:“清辞,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里相遇吗?”

沈清辞笑着点头:“当然记得,那时候你还穿着玄色锦袍,看起来像个贵公子。”

“你那时候穿着素色锦袍,拿着药箱,像个下凡的仙子。”萧玦握着她的手,轻轻摩挲着,“这一辈子,能遇到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沈清辞靠在他的肩上,眼中满是幸福:“我也是。萧玦,此生有你,足矣。”

雪花落在他们的白发上,宛如为他们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婚纱。他们在听雪楼前,许下了此生共白头的誓言,这份爱,跨越了时间和距离,历经了风雨和磨难,最终在江南的烟雨间,开出了最绚烂的花朵。

此后,每当江南下雪,人们都会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携手漫步在乌镇的石板路上,他们的身影,成为了乌镇最美丽的风景,也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

接下来可以围绕两人晚年生活展开,比如写他们如何将医术传承给后人,或是在某个特殊的节日里,回忆起年轻时的趣事。

长信寄余生

第六章 药香传薪火

春和景明时,乌镇的医馆前总是挤满了求医的人。沈清辞虽已年近古稀,眼神却依旧清亮,她坐在案前,为病人诊脉,动作轻柔而娴熟。萧玦则在一旁研磨药材,偶尔帮她递过脉枕或药方,两人配合默契,无需多言。

这日,医馆里来了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背着半旧的行囊,跪在医馆门前不肯起身。沈清辞上前询问,才知少年名叫阿禾,是邻村的孤儿,因亲眼目睹沈清辞救活了他病重的奶奶,便一心想拜师学医,将来也能救死扶伤。

沈清辞看向萧玦,见他眼中带着笑意,便伸手将阿禾扶起:“学医很苦,不仅要背熟上千种药材的药性,还要耐得住性子,你真的愿意?”

继续阅读

阿禾用力点头,眼中满是坚定:“我愿意!只要能学医救人,再苦我也不怕!”

自此,阿禾便留在了医馆,成了两人的徒弟。沈清辞教他辨认药材、诊脉开方,萧玦则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偶尔还会给他讲起当年在京城的往事,以及他和沈清辞相遇的故事。

阿禾聪慧好学,进步很快。不到半年,他便已能认出大部分常见药材,还能为一些小病号开简单的药方。沈清辞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欣慰地对萧玦说:“这孩子心性纯良,是块学医的好料子,咱们的医术,总算有了传人。”

萧玦握住她的手,轻声道:“不仅是医术,咱们的故事,也该让他听听,让他知道,这世间除了病痛,还有坚守与深情。”

一日,阿禾在整理药柜时,发现了一个上锁的木盒。他好奇地问沈清辞:“师父,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呀?”

沈清辞接过木盒,轻轻打开,里面放着一枚刻着“萧”字的玉佩,还有一沓泛黄的信纸。她拿起信纸,递给阿禾:“这些,是你萧师父当年在京城受苦时,写给我的信,只是那时候,我一封也没收到。”

阿禾接过信纸,小心翼翼地展开。信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却带着几分潦草,想必是在匆忙中写就。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沈清辞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清辞,今日天牢里格外冷,我想起你给我的汤婆子,掌心似还留着暖意。待我出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