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天地随我意(六)(1 / 2)

那追击而来的神意,此前曾与张元敬交手。那时,张元敬依仗真言法,随意起念,施展法术与寻常时候无异,直杀得它仓惶而逃。

再次遇上,此神意背后的修士本来只是要试探强弱,不料张元敬却只挨打而不还手。

他几番攻袭,轻松得手,猜测对手多半是修行出了状况,遂趁机穷追猛打,以图剪除强敌。

故此,他也未曾防备张元敬会暴起发难。顷刻之间,飞剑被挡,神意入困,陷入危殆之中。

张元敬于虚静之中,感受厚土承载之道。道之本并不动,道之用则时时处于变化中。神意随道而动,诸般招法则随意而出,一招一式皆秉持于道、尽于用,发挥出的威力自不是以往可比。

那缕神意被土山压制,内有土牢封锁,外有沙土之阵遮蔽空间,却未见惊慌,只是于身周布设一层光雾,灵动地向一侧游动。

张元敬静展神意,引动石山迅速下压,意图把那神意镇住。但是石山虽重,却灵活不足,被那神意笼罩的光雾一荡,便化去力量,歪去旁侧。

那缕神意趁机脱身逸走,钻入土牢底部。片刻之后,即显身于外,穿行沙土之中,很快逃了出去。

此一番举动,可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不过一息之间,便将张元敬所出招法尽数破去。

张元敬心中甚是惊讶,但旋即转为欣喜。道门无为有为之法,于操控神意上,尚有高下之分,此无疑说明,在法门之下,还有技艺之分。

如何把神、意、念贯通一体,神转而意动、意动而念发,以此引天地灵力施法,显然还有许多门道与讲究。

此等技艺,绝非可以形诸文字,而代代传承。必得在悟通法门之后,于实战中习得。

张元敬乃转神动意,与那神意战在一起。他善守,对方善攻,战不数合,形势便开始逆转,对方渐渐占据上风。

每当局面垂危,张元敬便会施展覆土成山之术,但对方闪转腾挪的神通也是极强,光雾一转,滑不留手,越是强悍的攻击越是难以奏效。

但对手终究不敢以硬碰硬,故而原本的攻势也为之一收,需得重头再来。

当然,似张元敬这般声势浩大的攻击,消耗神意颇多,根本不能持久。

对方也知无法速胜,打的主意,便是反复消耗他。

如此倒也正中张元敬下怀。他的目的在于偷师,战斗越久越是有利。

对方于神意使用上,明显更加流畅,中间毫无阻滞,由神动意、由意引气完全是一气呵成、仿若天成,毫无斧凿刀削的痕迹。

张元敬试着偷师,但皆不成功。同样的手段,对手行云流水、圆融如一,而他则失之刻意,意未动而念已起,遂中途而止。

几经挫折,他方才醒悟,他对于神意的操控,尚不及于技的层次,而仍在于把法门真正弄清楚。

神意操使之本,不外乎“无为而为”四字,此乃他已经明了的。惟无为,故不困于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不堕于顽空死虚。

无为而为,其之关键在于意,而非念,此乃金猿所授。他本以为体悟甚明,此刻看来,尚未得其精髓。

其中的偏误,在于他完全舍念,而只于意上下功夫。以神动意固然重要,但并非完全不管念头。意动之后,仍须落到念头,有念头方有具体招法的施展。

因此,动意的同时,还需有念,但这念不能是自有为而起,需得是无为而来。

修士致于虚静,心神古井不波,如同一尘不染的镜面映照万事万物。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动,心神皆不起丝毫波澜,只如实映照。

则何时可动耶?道之动,神亦动,神既动,则意必动。道无时无刻不处于运行之中,故而神与意,亦是时时刻刻在动,只是处于隐晦之中,不为修士所察觉,故而不能为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