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懂得权衡(2 / 4)

一日晚,朱标召朱瀚于御花园小叙,明月当空,池水粼粼。

朱标举杯敬,语带感慨:“皇叔数月之力,扫除内外乱象,朕心感佩。然天下事无穷,未知路更艰。’

朱瀚微微一笑,举杯相酬:“殿下不必多虑。今朝稳则政兴,政兴则民安,民安方可大展鸿图。”

朱标目光灼灼,低声道:“皇叔,父皇年岁渐高,孤......不得不为未来作思量。”

朱瀚眸光深沉,缓声道:“殿下须记,心正而行,谋稳而动,天命自归我家。”

二人对酌至深夜,星辰满天,天地一片寂静,唯有两人心志愈加坚定。

翌日清晨,朱瀚立于王府高阁,眺望京城晨雾,心中暗道:

“此局才开,若要扶持朱标登顶,尚需数步好棋。宫闱稳、文院清、军政固,接下来......便是那最难驭之心??天下人心。”

他低低一笑,转身吩咐韩义:“传令,备马出城,我要走一趟京畿诸郡。”

韩义一惊,低声问道:“王爷,亲自出行?”

朱瀚眼中精光闪烁,淡淡道:“正是要亲自走一趟,看看这天下之民,如何可得之心。”

京畿郡外,春深,麦田绿浪起伏,云低压顶,远山如黛。

朱瀚一袭青衫,腰佩玉带,随行不过数十人,俱是轻骑打扮,未携王旗,不惊动地方官府。

他自王府悄然出行,旨在察看民情,究竟扶持朱标,若无民心,则徒具空名。

“王爷,前方乃青原镇,三日前探子曾言,此地商贾往来颇盛,亦有书院新立。”韩义策马并肩低声道。

朱瀚微微颔首,望见镇口已有熙攘人流。

他笑道:“正好看看这读书人气象如何。”

马蹄缓行,入镇之时,街边早有叫卖之声。

香帛青布铺陈两侧,偶有儒生快步行走,手执书卷,眉宇自有一股意气风发。

朱瀚驻马少顷,目光一转,见前方一处茶馆门前聚着不少人影,似在围观。

韩义低声道:“王爷,是否遣人探明?”

朱瀚摆手:“不急,咱们自去看便是。”

数步即至,茶馆门首悬着“清和斋”三字,内里坐着一中年儒生,正高声讲论:

“昔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我大明虽新立江山,然民心未稳,苛税繁重,倘不能修德教化,焉得长治久安?”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掌声连连。

朱瀚闻言却微微蹙眉,低声笑道:“此人虽有些见地,却言之过激,民听之易心浮气躁。”

他一挥衣袖,自顾入内,选角落而坐,轻声道:“备茶。”

店小二眼尖,见他气度不凡,忙低声道:“客官稍等,正好有新泡的碧螺春。”

那讲论儒生见新来贵客,不由放声更高,似欲引其注意:

“今朝堂之事,乃文臣学笔,武将持兵,然欠贤王贤侯,匡正纲纪。倘有一贤王挺身而出,扶助东宫,兴利除弊,则大明兴矣!”

朱瀚闻言不禁莞尔,心道:“倒是个识时务之人,惜口舌太快。”

他端起茶盏,目光微抬,与儒生目光相触。那儒生似觉来者不凡,语调顿收,抱拳一礼道:

“在下吴礼,冒昧言辞,倘有不当之处,尚请阁下见谅。”

朱瀚亦不摆架,回礼笑道:“吴先生高论,某闻之甚喜。然天下之治,不在一王一臣,而在共修其道。口舌虽利,终不及实政一事。

吴礼一怔,随即拜服道:“先生所言极是,吴某受教。”

茶馆众人亦低声议论,皆觉这青衫公子言语中正,颇具气度。

待散后,朱瀚唤韩义低声吩咐:“此吴礼倒有可取之处,回京后可召入太子府下,稍加引导,或能成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