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画幅。
《山河故人》听名字就知道应该还是这种套路,八成又是《二十四城记》这种选取某个人物或者某几个人物,展现一下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物在时代中的变迁和发展。
电影应该不会让人失望,贾科长的品控还是值得信赖的,但贾科长在影迷心中完全没有神秘感了,都知道就是这个味,所以也就没什么期待。
这可能也是他次次征战戛纳但也都是陪跑的原因吧。
对于不是影迷的普通观众来说那就更没兴趣了,贾科长的电影看的人真不多。
反倒《第九区》引发的反响更大一些,也更让人好奇。
因为参赛电影节的作品通常都是没有公映的影片,更别说戛纳这种级别电影节了,所以跟陈景行携《地心引力》和《矩阵》征战金球或奥斯卡不一样,观众是看过电影的,不会对电影剧情本身产生好奇,只有奖项的悬念而已。
但《第九区》是大家没看过的作品,甚至都不知道讲的什么内容,因此对这部电影的好奇也就更甚。
尤其是影迷。
能不好奇吗?
按照目前透露的消息,《第九区》不仅是华美合拍片,而且还是科幻电影,还是讲外星人的电影。
那可是戛纳诶。
感觉这俩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两条路。
因为上一部华美合拍大片是国师的《长城》,所以影迷对这个《第九区》的印象也差不多是战外星人的科幻电影,就算因为是梦工厂参与制作,不会有《长城》那么烂,但也应该跟《明日边缘》差不多。
结果竟然报名了戛纳,还被选中到主竞赛单元,这怎么能不让网民好奇呢。
因此《第九区》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新闻和传闻的陈景行曾被邀请担任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的消息一起成为了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戛纳的评委其实没有大众通常想象的标准那么高。
戛纳突出的就是个国际化,所以每年都是邀请各国电影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来当评委的。
注意,是知名人士。
不是获奖人士,也不是什么艺术家或电影大师,尤其以演员居多。
所以哪怕一些其实没有获得什么重量级奖项的演员,只要你是知名演员,最好是在国际上有些名气,那么都有可能被邀请担当评审。
所以评委的专业水准,对电影的欣赏水平都没有普通观众想象的那么高。
只是评审团主席门槛会稍微高一些,通常都是荣誉傍身的电影人,而且以导演居多,且主席的话语权也很大,尤其是在金棕榈、最佳导演、评审团奖这样的大奖上几乎有一锤定音的权力,所以算是评审团专业性的保证。
但不管门槛再高,陈景行也绝对是够格的了。
戛纳电影节又不是没请过商业导演当评委主席。
而且商业导演艺术导演这种划分在陈景行如今的级别是没什么意义的,何况他也手握奥斯卡最佳导演,当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是绰绰有余的。
只是陈景行的年龄太过年轻,这才是这件事让人觉得惊讶的原因。
不过陈景行拒绝的是很干脆的,倒不是说他已经没什么名利心了,对戛纳评委主席的头衔完全不在乎,其实主要还是为了《第九区》考虑。
当电影节评委主席不是不能“徇私情”,事实上戛纳评委主席经常以个人好恶左右评奖结果,制造“遗珠”或“冤桉”。
此外,同乡、同族、同国的提携和偏袒也很正常。
国师当欧洲三大评委会主席的时候对华语片就是毫不掩饰的偏袒,甚至敢把最高大奖当成双黄蛋在同一年发给两部华语电影,李安的金熊和金狮也都是在国师当主席的时候拿到的,而且是力排众议。
老谋子其实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