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现在的戚畹之谊解祯期,指示游堕之人,围困松江府市舶司,也应该以相同的理由致仕。 /p
朱祁钰大概翻开了一下那些奏疏,理由大致和兴安所言的一样。 /p
他终于理解,胡濙为什么不一直不让自己儿子考科举了。 /p
他有些好奇的问道:“王直怎么说?” /p
“王尚书也上了一封奏疏。”兴安从奏疏中拿了一本出来,稍微停顿了下说道:“臣以为,王直所言有理。” /p
“哦?”朱祁钰看完了王直的奏疏,满是感慨的说道:“真的是花样百出啊。” /p
王直此时选择致仕,虽然有点晚节不保,但是也算是平安落地,荣归故里了。 /p
若是此时王直致仕回乡,落叶归根,他对得起自己的宗族,对得起朝廷,也对得起朱祁钰这位君王,毕竟王直不是自己犯了错,是因为被捎带的。 /p
但是王直并没有这么选择,他选择埋在金山陵园。 /p
王直不肯致仕的理由很简单,就四个字:「王翱望轻。」 /p
就是王翱现在还不能做六部天官,他的资历够了,但是名望不够。 /p
王直在奏疏里,写了一件旧事,朱祁钰评价:花样百出。 /p
杨士奇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执牛耳者的? /p
于谦为何什么要在封了文安侯之后,依旧照看陈汝言,兵部大事于谦悉数负责? /p
&nt;
但是江渊凭借着科举、河套监军、清查天下粮仓三功在手,坐到了兵部尚书之后,于谦便跟随朱祁钰亲征,回京之后,于谦也不照看兵部之事,专心负责讲武堂。 /p
&nt;
于谦照看陈汝言和王直不肯致仕、不能致仕,都是因为这两个字,望轻。 /p
王直其实已经有想致仕的意思了,朱祁钰当时说吏部还需要他,王直稍微思忖,没多犹豫,留了下来。 /p
大明官员,花样百出。 /p
宣德三年,吏部尚书蹇义年老不能视事,便解除了吏部职务,当时是由郭璡[j]接掌。 /p
杨士奇就大肆鼓动,郭璡望轻,然后架空了整个吏部。 /p
具体而言,宣德四年起,大明从布政使到知府,有了出缺,听任京官三品以上推荐。 /p
到了正统年间,甚至连御史和知县,也都听任京官五品以上推荐。 /p
要职选任和提升,都不关吏部事了。 /p
&nt;
左通政陈恭上奏言:「古者择任庶官,悉由选部,职任专而事体一。今令朝臣各举所知,恐开私谒之门,长奔竞之风,乞杜绝,令归一。」 /p
陈恭说要这种举荐要不得,会主张朝臣结党,但是吏部尚书郭璡,谦逊辞谢,说不敢当,此事遂作罢。 /p
郭璡畏惧杨士奇的权势,知道吏部架空到底是谁在做,所以他不敢反抗。 /p
一直到正统八年,王直执掌吏部以后,职任专而事体一,关私谒之门,禁奔竞之风。 /p
从宣德三年起,到正统八年止,十六年的时间里,朝廷选官、任官,皆由举荐,一片乌烟瘴气,处处结党。 /p
王直和杨士奇、王振接连发生了摩擦,是因为这吏部任事之权。 /p
王翱资历够厚,能力够强,但是名望不够。 /p
朱祁钰松了口气,他是不知道郭璡旧事,他一直以为吏部就是现在这个模样,掌大明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 /p
大明建国八十余年,居然有十六年的时间,吏部等同虚设! /p
果然大明贤相,必首三杨! /p
&nt;
朱祁钰朱批了王直的奏疏,因为王直留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