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五十六章 青史斑驳(2 / 4)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330 字 2020-07-14

详细些,也好让他们更省时省力。&;lt;/p&;;

不得不说,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长安附近三县的乡农以及地主大户们,在抗击天灾这件事上,意志达到了空前的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渠道的开挖进展顺利。&;lt;/p&;;

按照元召的设想,是先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先开掘一半,够灌溉之用就可以了。等度过这次难关,待到秋冬农闲之时,再行加深加宽加长,直至完全连通泾渭两河 ,到那时候,这条水渠就可以完全当做运输漕渠来用了。&;lt;/p&;;

农时灌溉田亩,平日疏通行船,一举两得。这样一来,不啻于在长安城西新开了一条最便利的通道,不仅经济利益巨大,在政治军事方面也将会有很大的用处。&;lt;/p&;;

这可是会记载于史册的重大工程啊!所以,那几位父母官听完元召的讲解后,才会兴奋鼓舞、热情高涨,利用起了全部所能集合起来的力量,撸起袖子,一个字:干!&;lt;/p&;;

如此浩大的工程,终于惊动朝廷。皇帝刘彻派太中大夫郑当时来详细的了解了全部情况,听完元召的大略介绍,久于朝堂政治的这位重臣眼中有激动的光芒,这样的经验太宝贵了,完全可以推广天下,只要有条件的郡县,都可以照着办,那还怕什么灾年啊!&;lt;/p&;;

最终,在郑当时的强烈要求下,元召花了半天功夫,写了一篇奏章,详细的介绍了这种引水渠的开凿条件、灌溉效果和其附加带来的各种效益,写完后交给耐心等待的太中大夫,权当是交作业了。&;lt;/p&;;

此时的他当然不会想到,这篇由他草草拟就的奏章被以后的史学家命名为《元公水利疏》,成为了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lt;/p&;;

郑当时从头浏览一遍,整篇文字论证严谨,用词达意,言简意赅,令人信服。估计就算是营作监那些专门的官员也写不出这么专业的东西来,不禁心中啧啧称奇,此子心中韬略远超常人所知,看情形,竟是无所不会啊,真是天生奇才!&;lt;/p&;;

看着郑当时捧着那本奏章喜滋滋远去的背影,元召心中也有些宽慰。如果自己的这个提议能够被朝廷采纳,趁着这次天下大旱的机会,在全国推广水利建设,那么,即便是花费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lt;/p&;;

最起码总比大兴土木去建那些访仙求道的露台殿阁要好些吧!因为他这几天,已经通过了某些暗中的渠道,清楚的知道了未央宫中发生的那些事。&;lt;/p&;;

大汉皇帝刘彻,终于还是开始信奉他的那套神仙之道了。以前还有点怕臣子们议论,供奉的仙师们都是遮遮掩掩,以各种名义来进行的。但这次不同,他竟然在宣室阁那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地方召见了术士李少君!&;lt;/p&;;

没有人比元召更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个标志!在这位皇帝往后的许多岁月里,对外伟大功业的背后,王朝内部许多悲剧的开头,都是由此刻而开始的。未央宫中,从此不宁矣!&;lt;/p&;;

这样的灾祸种子,决不能让它生根发芽!因为元召现在已经与太子、卫家还有许多重臣牵扯的太深了,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这个已经从内心深处逐渐融入了的王朝,他都必须去尽力阻止历史上那些悲剧在眼前发生。&;lt;/p&;;

只是要从何处入手呢?这可是一场危险的较量……!&;lt;/p&;;

十几天以后,等到开挖的渠道即将完成的时候,有皇帝钦派的臣子奉旨来查看了,很奇怪,这位新任的太常卿是位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汲黯与姚师古杜周等人都不认识他。而在他后面跟着的,却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侍读东方朔。&;lt;/p&;;